首頁 > 淮安文史 > 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李;舴以螝v淮安

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李;舴以螝v淮安

發(fā)布時間: 2023-08-14 10:32  關注度:1761評 論  轉 發(fā)  收 藏  打 印
導讀:清同治八年(1869年)公歷3月,李;舴耀@得上海中國西商會的資助,前往山東進行考察。李;舴页俗羝麢C輪船從上海沿江而行,到達鎮(zhèn)江,然后轉雇本地的帆船,從鎮(zhèn)江對面的揚州進入大運河,一路北上。3月23日,李;舴乙恍凶瑥膶殤较蜻M入淮安府境內,夜宿清河縣城(清江浦)。3月24日,李;舴遗扇斯土笋R車代步、手推車轉行李,從清江浦到古黃河邊,然后渡過因黃河北歸山東入海以后而河道干涸的古黃河河道,入住王家營馬號。3月25日,李;舴乙恍泄蛢奢v車從王家營沿著官道往西,晚上投宿漁溝鎮(zhèn)。3月26日,李;舴乙恍醒刂

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是近代德國知名的地理學家。他曾擔任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和柏林大學的教授,晚年多次榮任德國地理協(xié)會會長。李;舴以1868年至1872年間對中國進行了七次地質考察,足跡遍布當時18個行省中的13個,對中國的山脈、氣候、人口、經濟、交通、礦產等進行了深入的探查;氐降聡螅钕;舴铱偨Y考察成果,完成了五卷本傳世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國人至今耳熟能詳的“絲綢之路”概念便由他在這本著作中首次提出。

image.png

清同治八年(1869年)公歷3月,李;舴耀@得上海中國西商會的資助,前往山東進行考察。李;舴页俗羝麢C輪船從上海沿江而行,到達鎮(zhèn)江,然后轉雇本地的帆船,從鎮(zhèn)江對面的揚州進入大運河,一路北上。3月23日,李;舴乙恍凶瑥膶殤较蜻M入淮安府境內,夜宿清河縣城(清江浦)。3月24日,李希霍芬派人雇了馬車代步、手推車轉行李,從清江浦到古黃河邊,然后渡過因黃河北歸山東入海以后而河道干涸的古黃河河道,入住王家營馬號。3月25日,李;舴乙恍泄蛢奢v車從王家營沿著官道往西,晚上投宿漁溝鎮(zhèn)。3月26日,李;舴乙恍醒刂筮\河邊的簡易道路繼續(xù)向西北進發(fā),進入桃源縣(今泗陽縣)境內。

由于李;舴覟榈乩韺W家的緣故,其旅行日記顯得尤為嚴謹扎實。他對晚清大運河的真實狀況做了極為生動、形象的描述,對運河城市和區(qū)域社會風情的觀察也更為仔細。從歷史學的角度看,李希霍芬的旅行日記中對淮安大運河等區(qū)域的記述,為我們現在了解和研究這一歷史時期淮安的社會文化提供了難得的一種“他者”“旅行者”的角度,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文本。

該旅行日記記錄下晚清淮安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真實情形。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重新由渤海入海,自南宋以來長期奪淮入黃海的黃河下游河道淤塞廢弛,大運河水源趨于斷絕;再加上輪船海運的興起和太平天國、捻軍和清軍在淮河流域十余年拉鋸戰(zhàn)的影響,南北漕運廢弛,淮安段古黃河、運河水道失修,淮安運河樞紐地位已經搖搖欲墜,大運河全程已經無法通航。因此,李;舴覐膿P州沿著運河坐船到了淮安,便從王家營(今淮安市淮陰區(qū)王家營)雇馬車繼續(xù)北上。根據咸豐《清河縣志》《王家營志》等志書記載,清代為維持漕運和避開黃運風濤,由南往北的行旅往往在清江浦舍舟登陸,再渡過黃河,由王家營乘坐車馬沿著陸路驛道北上,即所謂“南船北馬”“水陸沖要”。據《王家營志·序》記載,王家營“益居水陸沖要,南船北馬,自清江浦渡黃河,車行達北平,俗稱十八站,東南江浙朝會計偕,舍出王營無他道,媲于襄樊,未或讓也!钡搅它S河改道后,“南船北馬”的換乘特色更加明顯。所以,李希霍芬依然選擇在清江浦舍舟登陸,從王家營車行北上山東,親身見證了這條“南船北馬”的經典交通線,留下了晚清往返淮安的行旅如何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詳實記錄。

該旅行日記記錄下晚清淮安城鎮(zhèn)凋敝、民生漸息的歷史面貌。明清時期,境內黃、淮、運在此交匯,再加上東鄰兩淮鹽場,淮安曾是運河沿岸重要的漕運樞紐、商業(yè)都會和鹽運要沖。淮安府城和清江浦等市鎮(zhèn)的繁華景象曾經讓明清時期到訪淮安的諸多西方人驚嘆。但是,隨著晚清整體性的國運衰頹、民生凋敝和社會動蕩,以及淮安一地河道治理、漕運管理、漕糧儲運、淮鹽集散等一系列城市功能的喪失,晚清淮安舟船罕至,富庶逃難,戰(zhàn)亂頻仍,城市景觀不復往日,城鄉(xiāng)生活困苦不堪,令李希霍芬這樣晚清旅淮的外國人印象深刻。對于宏偉的淮安府城,李;舴抑毖裕骸斑@是一個看起來并不像府的地方。在運河上就能看到城外的房屋,多是泥巴壘的。這里的人也穿得很破爛,和我們一路看到的沒什么兩樣。”清江浦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開埠,明清時期是京杭大運河沿線享有盛譽的繁榮的交通樞紐、漕糧儲地和商業(yè)城市,但李;舴业角褰謺r看到的已經是一座衰落的城市。他準確提到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江浦修筑的城墻和土圩(泥墻)雙重城垣,“外城建有一道泥墻,內城則是磚墻圍繞!崩钕;舴覍η褰殖莾鹊挠^感,帶有強烈的嘲諷,但也不無當時的歷史真實:“城里的店鋪里都是些不值錢的華麗玩意兒,城外則像匈牙利的小城一樣又臟又窮。只是這里的街道至少在中間鋪了長長的石板,雖然比匈牙利的街道窄點兒!崩钕;舴易∷拊谕跫覡I,對此地印象頗深。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河縣城由清口遷至清江浦,同時改設馬號于王家營。對于這座驛站,李希霍芬在日記中有著生動的描寫。他看到馬號掌柜是滿洲人,“客店、街道、推車和拉車的牲口都頗具北方特點。而且這里的方言也是北方特色!庇捎诮煌ǖ淖冞w,經過王家營前往南北方的客人已經不多了,原來規(guī)模很大的馬號顯得空曠,因此李;舴揖驼挿凑f:“光是看看我住的這家大客店就知道它曾經有過的繁華光景,就現在這種入住率來說,客店建得太大太豪華了!

該旅行日記記錄下晚清淮安掙扎謀生、崇文重教的風土人情。作為第一次游歷中國的德國地理學家,李;舴襾砣A之前對中國歷史與人文的了解,與歐洲各國訪華使團的外交官員和對漢學抱著濃厚興趣的歐洲文學者和傳教士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在開始大運河北上之旅之前,他對上海租界里的外國人對于“在最大的運河邊修一條路,用馬來拖著船前行”的想法,都“一點兒也不為這種滑稽的空想感到意外。”在淮安大運河的游歷文字中,他也抱怨一些底層苦力頻繁地索要賞錢,這些描寫反映出漕運廢弛和城市功能下降后的歷史真實。不過,淮安也給李希霍芬留下了許多好的印象。如在王家營的一所私塾,李;舴铱吹降氖歉叽笄页领o、帶著自豪的教書先生以及聰明、充滿好奇而生氣勃勃的學童。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是崇文重教的傳統(tǒng)代代相傳,才能讓淮安、讓大運河重新煥發(fā)勃勃生機。

聲明:淮安114網(www.ladyjay333.com)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網新聞網站,淮安114網不生產、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